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节能灯变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节能灯变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灯泡(也就是白炽灯)的构造,它主要有外侧的玻璃罩和内侧的钨丝及灯头组成。白炽灯的发光原理就是电经过有电阻的钨丝发热,最终把钨丝加热至白炽状态可致发光。玻璃罩是使钨丝与外界空气隔离的,有真空的也有填充了氮、氩等惰性气体,目地是为了阻止高温状态下金属钨与氧反应产生氧化钨,减少灯泡使用寿命,所以制作灯泡的内部材料若含有高温分解成氧气的物质也是灯泡在使用中逐渐变黑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温情况下,金属钨发生蒸发,冷却后蒸发的金属钨原子会吸附在透明的灯罩上,使灯泡变黑。
白炽灯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一个梨形的玻璃外壳里面固定有灯丝。
很多人都知道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其实,在爱迪生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成功制成白炽灯,最初曾用金属铂作灯丝,但铂的熔点只有1772℃,刚达到白炽状态(物体温度达到1700℃以上就发白光,这种状态就叫白炽状态),再继续通电灯丝就会熔断。后来实验用熔点达3500℃的碳作灯丝,但很容易氧化,必须装在抽成真空的玻璃泡里,不过,当时抽气技术落后,玻璃泡中会残存大量氧分子,灯泡亮不了几分钟,就氧化烧断,灯泡寿命很短。
爱迪生的贡献在于最早制造出经济实用的白炽灯,在实验了包括铂在内的几种熔点高的金属以后,又回到了碳,先后实验用什么材料碳化最好,据说实验了1000多种材料。同时下功夫改进抽气机,极大的提高了灯泡内的真空度,到1879年制成用碳化棉作灯丝的真空灯泡,寿命达13.5h,后来又用碳化的竹子纤维作灯丝,使灯泡的寿命提高到上千小时。
1913年美国的米兰尔发明了用金属钨作灯丝的白炽灯,一直沿用至今。
白炽灯发光时温度很高,达2000℃以上,钨的熔点更高,达3410℃,灯泡发光时不至熔断。为防止钨丝高温下氧化,小功率的灯泡都抽成真空。60W以上的灯泡充入氮、氩等气体,可以阻碍钨丝在高温下升华。可将灯丝发光时温度提高到2400℃~2700℃,这固然提高灯泡的亮度,但温度太高,灯丝的升华不可避免,当升华形成的钨蒸气遇到玻璃壁时,就会在玻璃壁上凝华,在玻璃壁上形成一层钨金属膜,必然会影响灯泡的亮度,这就是灯泡变黑的原因。
事实上,制造灯泡时也考虑到灯丝先升华再凝华对灯泡的影响,所以,将灯泡做成梨形,因为升华的钨蒸气会随着气体先向上流动,遇到玻璃壁就发生凝华,附着在灯泡的上部,在灯泡下部凝华的部分减少,延迟了灯泡变黑的时间。
节能灯坏了,灯管里黑色一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黑的部位一般是灯管的端部,也就是灯丝的位置.灯管工作时,灯丝会发热,虽然温度远远低于白炽灯灯丝的温度,但还是有一部分钨升华为气态,然后凝华在灯管内表面白色的荧光粉上,除了金属钨,灯丝表面涂布的电子发射物质也会在受热时凝华或溅射在荧光粉上,从而在洁白的荧光粉上留下黑色的痕迹.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灯管使用时间较长,长时间使用后灯丝部位变黑是正常的,一般不影响正常使用,但有时也预示着灯管寿命即将告终灯丝电流过大造成的灯管早衰.荧光灯管与白炽灯原理不同,它并不依靠灯丝发热来发光,灯丝的发热只能帮助灯管内部气体的电离,因此灯丝温度也比较低只有几百摄氏度(白炽灯灯丝温度高达两千摄氏度), 灯丝温度过高就会加速灯丝表面的电子发射物质衰减的过程,缩短使用寿命.电感式镇流器启辉器故障造成预热时间长,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电子镇流器与谐振电容并联的热敏电阻(只有比较高端的电子镇流器才有这个电阻)也会造成灯丝电流过大老化损坏, 此时荧光灯管两端,灯丝部位会发黑,原因是灯丝表面的涂层以及钨丝本身升华覆盖在附近的荧光粉上,导致发黑。灯管玻璃破损漏气,灯管内部气压很低,一旦玻璃破损,外部的空气会立即通过破裂处进入灯管,产生的气流可以吹落一部分荧光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节能灯变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节能灯变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