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论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斯坦福研究发现的人类微生物组产生的数千种新蛋白质对药物开发有何意义?
- 陨石中发现微生物,这是否说明地球的文明进程有外星文明参与?
- 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斯坦福研究发现的人类微生物组产生的数千种新蛋白质对药物开发有何意义?
斯坦福大学科学家的一项备受关注的新研究揭示了人类微生物组中由细菌产生的数千种先前尚未发现的小蛋白质。几乎所有这些新描述的蛋白质都在人体中发挥未知功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开辟了未来治疗药物开发的新前沿。
“了解人体细胞与微生物组之间的接合点至关重要,”新研究的资深作者Ami Bhatt解释道。“它们如何‘沟通’?细菌菌株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其他菌株的侵害?这些功能可能存在于非常小的蛋白质中,这可能比在细胞外分泌更大的蛋白质更有可能。”
传统上,由于检测存在困难这些微小的蛋白质经常被研究人员忽视。它们通常长度小于50个氨基酸,并且最有可能在细菌菌株和它们栖息的宿主之间起关键的通讯功能。为了追踪这些小信号蛋白,研究人员放大了细菌基因组。
“细菌基因组就像一本长字母的书,其中只有一些编码了制作蛋白质所必需的信息,”Bhatt说道。“传统上,我们通过搜索表明‘开始’和‘停止’信号的组合来识别本书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存在,这些信号将基因夹在中间。这适用于较大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越小,更有可能的是,这种技术会产生大量误报,使结果变得混乱。“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项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超过4000个蛋白质家族,其中大部分从未被发现过。这一发现的绝对数量令研究小组感到惊讶,该研究小组预计可能会发现几百种新的小蛋白质编码基因,但却发现了数千种。
该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对所有4539个新发现的小蛋白家族进行了全面总结,基本上是未来研究的大型新目录。下一步他们将开始了解这些新型小蛋白质的机械功能,为潜在的新抗生素或其他治疗人类用途的药物敞开大门。
“小蛋白质可以快速合成,可以被细菌用作生物开关,在功能状态之间切换或触发其他细胞的特定反应,”Bhatt说道。“它们比较大的蛋白质更容易研究和操作,这可能促进药物开发。我们预计这将成为研究生物学的一个有价值的新领域。”
陨石中发现微生物,这是否说明地球的文明进程有外星文明参与?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通常认为是有机物形成氨基酸,再进而形成最简单的类细胞生命物,然后再形成单细胞生物,进而向多细胞生物发展,经过了长达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才有了如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但是关于地球生命起源也有其他一些***说,比如外来生命说,这种学说认为地球最早的微生物来自于宇宙空间中,这种说法并非没有证据,一些陨石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遗迹就很能说明问题。
比如有科学家在来自火星的陨石中发现了类似微生物遗体的化石,还有人发现过含有原始藻类化石的陨石,有的陨石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这些信息也提示可能在地球之外的某些天体上在几十亿年前就有着原始生命体。
其实不单是陨石中,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也分布着大量的星际有机分子,这极大的增加了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很多天文学家和生命学家都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就有可能存在以有机分子作为基础的生命体,即便没有氧气也没关系,有些生物是可以拥有其他的能量交换和新陈代谢方式的。
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碳基生命体,也就是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在碳基生命之外,还可能有硅基生命、氨基生命、硫基生命、砷基生命等等,这类生命体可能存在于与地球生态环境迥然不同的星球上,它们未必需要氧气,形态也未必和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一样,比如说完全以固态为基础的硅基生命可能表现为石头的样式,就好像我们看到的雕刻的石头动物和人一样,然而它们却具有生命,而一些氨基生命体则离不开氨水和氨气,这类生命体甚至可能表现为液态形式。
那么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体有没有受到外星生命或者外星文明的影响呢?这个问题目前谁也不敢肯定的说有和没有,关于地球生命的形成,其实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和星际有机分子和彗星与小行星携带的某些有机物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参与了地球最初生命的组建过程。
至于地球生命的形成和进化有没有受到外星文明的影响?这个还是无法考证的,虽然外星文明有着存在的极大可能,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至于几十亿年前有没有外星文明出现,也无法给予肯定和否定的回答,如果有的话,他们的生命形式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氨基酸蛋白质是不是他们制造的?最早的生命体是不是他们组合的,细胞的功能和生命进化的本质是不是他们设定的?我们还不得而知。
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很多普通人知道其传染性强,危害大。但是具体的细节,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今天张大夫以《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为蓝本,给大家做一下相应的科普。
1、新型冠状***到底是什么来头?
新型冠状***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研究证实,新型冠状***与蝙蝠中发现的SARS相关***拥有87.1%的相似性,与SARS***有79.5%的相似度。与一个云南的蝙蝠样本中发现的冠状***的相似度甚至高达96%。
2、传染源是谁?
主要是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的患者。特别注意,无症状的感染者也会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大家特别关注的是否有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第5版指南认为尚待明确。
4、易感人群有哪些?
前几版指南认为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因为后期发现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所以新指南认为人群普遍易感。
5、如何才能杀灭******?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
6、感染后可能有哪些症状?
一般说来,这个病潜伏期在1-14天,特殊案例可能更长。大多数潜伏期是多为3-7天。可以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7、疑似患者怎样才能排除?
疑似病例,需要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病原标本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两次阴性才能算是排除。
新版第五版指南又一些相关方面都做了更新,张大夫慢慢给大家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是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第五版本补充:"无症状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症状感染并不是某些人感染***后永远不出现症状,而是指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的潜伏期可能传染***。
2、传播途径
第五版指出"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等途径尚待明确",并且明确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所谓气溶胶就是固体或液体,在空气中行程的分散系。液体气溶胶称作雾,固体气溶胶称作烟。特别是一线医生在面对病人行操作的时候,需要做好二级或者***以上的防护。病人的一个喷嚏,咳嗽,或者日常的对话都有可能将呼吸道内的***以气溶胶的方式释放到空气中引发感染(虽然是待明确,但是证据确凿与否将会在试行第6版公布)。
3易感人群
将第四版的"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儿也有发病"删除,保留"人群普遍易感性"。
大家都在围绕无症状传染者来谈,那么我就说说这一版诊疗方案其他变化的地方。第五版的诊疗方案同前一版相比,大概有十余点变化,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大概有以下四点,吴医生将一一给大家解读:
目前在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依旧是疫区相关的旅居史,但这个标准已经不是绝对标准了。
在前几版《诊疗方案》中,由于彼时全国尚未出现大量病例,***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且发病前多有[_a***_]等地旅居史,因此疫区的旅居史和感染者的接触史是确定疑似病例的重要原则。
但在第五版中,《诊疗方案》关于疑似病例特别强调了两点:湖北省以外的省份如果出现临床表现高度符合,但没有相关旅居史和接触史的也需要纳入疑似病例排查。而湖北省内的居民,无论是否有感染者的接触史,只要有发热和/或呼吸系统症状,加上血常规的改变,就可以被算作疑似病例。
这次关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更改,对于湖北居民自己在家进行自我评估是否去医院就诊的难度就加大了,或者说就不再建议根据旅居史或接触史来自行判断是否去医院检查了。这无疑会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未来的疑似病例反而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但这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论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