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环境土壤修复相关专业问题

交换机 1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环境土壤修复sci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世界顶尖的土壤专家?
  2.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世界顶尖的土壤专家?

马奇英,国际著名土壤化学专家,主动放弃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身份,选择加盟浙江大学,成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特聘教授。

1981年,刚恢复高考没几年,马奇英便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马奇英并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于是她便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壤环境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环境土壤修复相关专业问题-第1张图片-吉林环保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美国留学期间,马奇英勤奋刻苦,严于律己,在学业方面丝毫不敢放松。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科研学术能力也随之提升。

硕士毕业后,马奇英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专业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土壤环境化学。

纵观马奇英教授从本科到博士的整个求学过程,其专业几乎保持一致,这也为她之后在这个领域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环境土壤修复相关专业问题-第2张图片-吉林环保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博士毕业后,马奇英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自然***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不断巩固提升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

随后于1994年加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壤与水科学系,历时10年时间从一名助理教授成为正教授职务。

马奇英教授在佛罗里达大学任职25年,有着丰富的科研学术经历。在此期间发表SCI论文近40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数量也很多。

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环境土壤修复相关专业问题-第3张图片-吉林环保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2篇《Nature》,40余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国际环境领域顶级刊物)。同时还出版了30多部全英文学术专著,拥有5项美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专利。

所以马奇英教授才一步步成为国际著名的土壤化学专家。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一切跟道德挂钩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事情!今天这个瓜,没吃到那就是在座各位的巨大损失了!且看老王的分析

【***整理】

01.潍坊传媒学院杨洁老师2018年出版一本著作,11万字,其中抄袭29210字,占比约26.55%。

02.被抄袭者被告知系出版社出错了,错误发行的一本“残书”,与杨老师无关

03.被抄袭者尝试与杨老师沟通,杨洁老师回复是她委托中介组稿出书,后一直否认是其抄袭,拒绝与被抄袭者沟通。

特意去回顾了毕业论文查重的要求

01大学毕业论文重复率的规定

<25%可申请答辩,  

<15%可申请院优秀论文,  

<10%可申请校级优秀论文。  

大学老师都有科研和职称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大学老师的岗位应该重新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

大学教授抄袭论文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益问题。

很多老教师是本科或是硕士毕业的,没有很强科研能力。应对科研任务的方法只能是抄袭或者是委托机构撰写购买。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每学期花1000块钱,在普刊上买一篇文章,就算是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了。

现在很多出版刊社都是专门干这个工作的,现在已经没有人购买刊物阅读了,这些刊物主要就面对有科研任务的老师。

只要出钱,就有写手帮着写,然后给发表。这些写手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抄袭的!

比如:一个是讲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一个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8000元左右;达到教授职称的工资,每个月1万左右。

所以,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工资能差出一倍,在大学里边评职称,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评职称,最主要的考察依据就是论文、专著等成果,与教学关系不大。所以出现了大学老师不愿意上课,或者不认真上课,而一心搞研究的情况。

我读研究生的学校就有明确规定,发表了7篇SCI论文的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为了评职称,很多讲师、副教授都会抄袭论文发表。像这种评职称的论文,要求比较高,出版社收费也是很高的。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发表一篇SCI论文,大约在7000至1万元左右。

所以,这些科研任务和职称压力,让很多高校教师铤而走险,去抄袭相关的成果。有的老师连抄袭都懒的搞,而是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去做,只出费用。这导致了潍坊学院老师抄袭的情况。虽然是中介抄袭的,但是这个老师是主要负责人。

近日,身在太原师范学院的郝老师,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一本同行的专著,拜读过程却发现其中大篇大篇是自己无比熟悉的内容——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种感觉就好比自己的亲儿子认了其他人做干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共11万字,而抄袭部分达到了3万多字,占到全书的26%。于是,郝老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向这本专著的作者,潍坊学院的杨老师核实。结果对方却说此专著为中介组稿而成,并不承认抄袭,且此后再也不回应了。随后,郝老师又联系了潍坊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口口声声说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最后却告诉郝老师,他看到的那本书是残本,而杨老师出版的那本是不一样的。尽管这一解释漏洞百出,毫无说服力,但学校始终不承认杨老师是学术不端,甚至抛出一句:这是你和杨老师两人的事,与学校无关!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都忍不住要说一句:什么鬼啊!白纸黑字的3万字写在书上,书的作者留着你的大名,你说这不叫抄袭,那什么叫抄袭?你说书是中介组的稿,也亏你说得出来啊,敢情就是花钱找抢手写的一本著作吧?谁写的,写的啥估计你都不知道吧?写出来,挂个名字,多半是用来评职称什么的吧,因为著作这玩意,也就是职称能用得上,谁还能指望它卖钱?更奇葩的是学校的回答了。学校说他们没有能力验证杨老师是否学术不端,我本人作为高校工作者,也知道学术不端的行为非专业人士确实是不容易看出来,但现在是明明有人举报,有举报你就必须受理,你就必须去查清楚,否则要学术委员会何用。学校还说,这件事与学校无关,都是老师的责任,学校不承担连带责任。可国家文件明确说了: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你能说跟学校没有关系?

我一直认为,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完全在高校。什么零容忍,实际上是太能忍。每每遇到学术不端问题,都说调查调查,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考虑怎么圆谎,最后给出一些“失误”“无意”“被蒙蔽”“被欺骗”的结论,不仅不提学术不端,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老师照样上班。职称照样晋升。


一方面,一些高校对自己人总是存在包庇,特别是一些带帽子的人才。这美其名曰“保护”人才。实际上,“保护”了一个这样的人才,伤害的是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如果是自己查出来的,偷偷处理了就行了,如果是外人查到的,那先平息了再说。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坐实学术不端,学校的声誉会受影响。其实恰恰相反,能够大义灭亲的高校往往更令人信服,而那些包庇***的高校,会越发让人看不起。只可惜,有些人把自己的官帽盯得太紧了,想不到这一点。
作为高校工作者,对于这件事,我还会一直关注,想看看,对于这种板上钉钉的学术不端,潍坊学院最后还能给出什么样的奇葩解释,还能怎样挑战学术的底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环境和土壤修复sci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老师 马奇 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