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河环境修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黄河环境修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至唐中黄河为啥没决堤?
东汉至唐中黄河没决堤归功于东汉的王景。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奉诏征发数十万工,截弯取直,加固险要堤岸,疏浚淤积河段,筑黄河堤千余里。形成了自濮阳向东,于山东***入海的新河道,这一河道稳定了700多年。
公元69年,洪水顺着渠道的缺口向东边奔涌而去,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被水淹没,百姓哭天抢地,怨声载道。汉明帝急忙招来王景询问治水的办法。王景先详细说明了当前河道的情势,又根据眼前情况推理出一番对策,汉明帝听后不禁对王景大加赞赏。考虑到他曾和王吴成功治理了浚仪渠的忧患,汉明帝于是赏赐了很多治水方面的书籍给王景,其中就有《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同年,汉明帝征集了十万农民,命令王景和王吴开始修缮汴河。
工程开始之前,王景亲自把河道周围的地形勘察了一遍,并画出详细的地形图,规定了河堤的规格。准备工作结束后,王景和王吴开始讨论先从哪里开始,最后两人确定先修缮黄河渠道,然后修补汴渠。要修缮的黄河渠道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总共有一千多里。汴渠早在战国时期就修筑出来了,是这次工程中最重要的地方,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水入渠,供船只来往,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河流,途径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徐州。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在治理黄河时伤透了脑筋,王景这次也是在思索了很长时间后才得出了解决办法。他先是去掉了汴渠的弯道,尽量修成一条直线,接着在渠道两旁修一片浅沙滩,然后把渠道用材料进行加固,最后在渠道上每隔十里设置一道水门,这样一来,即使前面汹涌泛滥,后面还有水门做抵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黄河水流方向并不是固定的,时常会发生变化,因而从黄河取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稳定流水,特别是汛期时,如果不掌握好水量,旁边渠道的水量明显增多,就会危及周边城镇。治理黄河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然王景把一切开支尽可能降到最低,这次的修缮仍然花费了巨额资金。竣工后,汉明帝亲自前来查看工程结果,那些在治理黄河中有突出贡献的官员都得到了升迁,王景也被提升为侍御史。汉明帝还写了一份诏书来表彰王景的功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河环境修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河环境修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