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哈医大微生物博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哈医大微生物博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医学生专硕比学硕吃香?
这不是感觉,现实本来就是这样子。如果需要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话,那么医学专硕就会比医学学硕吃香。这只能说是多学制,多种培养综合下出现的情况吧。
- 我们都知道医院招人的目的就是想要医生可以工作。那么如果招收了一名学术型研究生的话,还需要经过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一个很大的时间成本,一般情况下医院都不会这样子。所以他们招收了一个专硕型研究生的话,就可以直接工作,而不需要再经过三年的规培。所以就出现了专硕比学术更加吃香的情况。
研究院或者学校更加偏爱学术性研究生。
- 学术型研究生,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搞研究、写课题、发表论文。因此他们对于这些的掌握是非常的强,而刚好研究院学校他们需要这些理论性非常强的人员来充实他们自己,从而提高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水力。所以学术型研究生会比较青睐于研究院或者学校这一类的职业。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说哪一个会比较好,哪一个就比较差,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就无怨无悔。
首先,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但并不绝对,如果你在北京,上海的三甲区别就不大了,甚至说知名的大医院,或者说Top50,30的医院更爱学硕,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目前长三角,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等一些医疗***较为发达的城市,他们的三甲医院几乎是很少招聘硕士的,因为人才过剩,有的博士都要挑挑捡捡。
一般情况下,专硕在应聘时确实要比学硕优势,但一些大医院还是更爱有文章的硕士。
读学硕的一般是想培养系统性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通俗点说,就是学会写SCI,这点让你受益终身。
最重要的是,学硕更容易读博,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医学一线四校:协北复交。规模最小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他的招生规模最小,附院最少,协和也是唯一个专博名额比科博多的。
规模最大的是上交,也是各大榜单排名第一的医学院,他的科博名额是专博名额的三倍多,同样复旦,北医的比例都是三倍左右。另外,学硕在研二研三时拥有硕博连读的机会,***如你的老板是博导,且只有你一个学生,那么几乎100%直接转博了。
但如果你不能硕博连读,考博也没考上,那就要规培三年。
另外,在上海是专注于培养学硕的,所以很多大老板,院士,院长,副院长,科主任他们根本不带专硕,他们宁愿带好几个直博八年制推免统招,因为他们不需要人给他们打工,但每个人都需要文章。有些王牌科室根本不招专硕,像整外第一的九院整外,内分泌第一的瑞金内分泌,好几个院士的瑞金血研所每年很少有专硕名额,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所在海医大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肝胆外科也是。
最后,关于录取分数线这个没有意义,因为除了协和,华科,复旦,南大等等少数几个学校,大部分学硕是自命题,难度不同。还有很多名校专硕名额少,考专硕的又多,自然分数就高。
举个例子,华西的学硕专业课考内,外,妇产,儿科,生理,生化,病理,诊断等多达八门课,别说考多高,你敢考就说明基础不错了,光考纲几十页看着都让你怀疑人生。
对医学不怎么了解,但我就读的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猜测,希望能有所帮助吧。
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会有两级化的情况,偏理论或者偏应用。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偏理论,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则偏应用。
对于上述这两类专业,学硕和专硕的培养其实并无二致。
但有些专业并非如此,这些专业不偏不倚,或者说又偏理论,又偏应用。对于这种专业,学硕和专硕的培养方式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虽然理论性人才拥有转换为应用型人才的潜力,但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并不愿意花费这个时间。
p.s.我的专业的特点是,有的导师带着学生做项目,吃香的喝辣的,有的导师却只能带着做科研,写论文。
01
我身边好像不是这种情况,恰恰相反,往往是学硕比专硕更招人喜欢,也许是被现实逼的。
学硕就是科研人员,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发文章,临床看病的事情不管不顾;
专硕就是临床上的小医生,天天待在临床,收病人,管病人,给教授打下手。
专硕的好处就在于研究生学习和规培是同步的,毕业的时候“四证合一”(毕业时拿到《规培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四个证书,既读了硕士,也完成了规培)。学硕毕业后还要再参加3年规培,然后才有资格正式上班。
专硕让你尽快步入职场,开始养家糊口挣钱。但是,但是,但是,现在大的三甲医院要求高的吓人,医生不仅仅是个医生,更要是个医学科学家,简而言之就是你科研一定要强。
没有科研,你只能度日如年艰难的熬下去;科研厉害,你可以平步青云快速的冲上来。
我们医院研究生的宣讲会我去听了,整场下来两句话被不同科室的不同教授反复强调:
医院里存在着两个极端:
为什么感觉医学生专硕比学硕吃香❓现在中国大学的专硕比例已经达到60%左右。为什么❓是因为人类学习的所有学问和知识,都是为了应用于人类现实,而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
专业硕士的学习,正是专业学习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和践行,医学专业硕士生的学习更是如此。
没有大量亲眼、亲身、亲历、亲自主动的一线贴近实践的学习,通过真正亲自参与的医疗实践,成为真正医疗实践人,怎么能够解除病痛、救死扶伤❓
昨天我才写了一篇回答《博士生看病厉害吗?为什么医院都喜欢招刚毕业的博士生,而不是富有经验的本科医生❓》提问的文章,其中专门举例实践性地谈论了医学生的医疗实践的至关重要性。因为,医生看的是病,治的是人。所以,医学专硕生比学硕生更受欢迎。
硕博连读是弊端多还是好处多呢?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作为博士入学的几个渠道之一,硕博连读、直博等是不少优质学生的选择。
记得9月份的时候,专业有个硕士生找我聊过这个话题。结合他的情况,我给的建议是和硕士生导师出好关系,去国内该专业更好的平台攻读博士学位。为何会这么说呢?
小西之前读研、读博都在一个学校,当时还没开始走申请-考核制模式。研二时,我也曾参加了硕博连读选拔(英语),实在没想到我们这一届划线太高,60余分的我没过线。
研三时,和导师沟通后参加博士校招统考。我的英语只有不足50分(高学校英语线1分),很尴尬的英语成绩啊。我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的同学介绍,想读她们那边的博士生,英语分是关键,没有70分难度很大,幸亏当时没选那边。
如今,硕士连读考核已进行了极大简化。只要有发表符合条件的sci论文,个人递交一份申请表格、导师签字同意接收即可,直接转为博士生。这也是很多硕士生研二时犹豫的原因,想在自己课题组读博,简单到“导师点头”就行。
在我看来,硕博连读最大的优点在于:课题研究连续,易出成果、提前毕业。
读博时,进入新的课题组后,会有安排新的研究方向。博士阶段的课题,很大概率上和硕士阶段的差异性不小。比如,我的一个师妹之前做的是含氟废水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阶段转为做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这个跨度真的不小。
本硕博连读的利与弊
利:
(1)有利于缩短学制,节约宝贵的青春年华。
正常情况下,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共10年。我国很多高校,博士已经默认4年,有的因论文而延长到6年甚至更长。学制太长了,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是18—35岁之间。有人统计过,取得化学诺贝尔奖成就的平均年龄是32岁。博士毕业就30岁左右了,工作不了几年,还没有积累多少实际工作经验,就过了精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期了,把创造力的黄金年龄段浪费在了课堂里。这势必影响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概率。
如果本硕博连读,则可节省大量时间,不用上那么多课,不用复习考研,不用花那么多时间找工作。这些可都是宝贵的青春时间。这样还可让学生提早接触研究,提早掌握科研思路,在创造力旺盛的时期就具备了科研能力,显然更易取得成就。
(2)有利于深入研究。
研究最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忌蜻蜓点水。只有沿一个方向长期研究,咬住青山不放松,才能做到“精尖”,才容易获得大突破。
弊:
研究比较枯燥,有可能会因忍受不了繁重而枯燥的学术研究,中途退出。还有一担心压力太大没***常毕业,增加学生的烦恼和担忧,形成心理疾病隐患。
本硕博连读的话,能见识到的人和事物会相对减少,也就难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容易变成一只井底之蛙。另外,本硕博连读的超长战线容易让学生产生读博就混个文凭的想法,这样也难以有优秀的研究成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哈医大微生物博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哈医大微生物博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