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遵义节能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遵义节能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的家乡农村如今还能看到炊烟袅袅的画面吗?
我的家乡在四平,记得小时候,那是七二年时,我在农村老家呆着来的,没事时,就和他们干农活了,生产队派我们扒玉米,我和他们一样,一人一垄地,给我累的紧着扒紧着跑,拉的很远,农村那些人干得快,都要扒完了,我两个表弟帮我扒,才赶上他们.
在那里干了一个月,感觉有一年 早晨天不亮就干活,快回家吃饭时,在地里望着那户户炊烟袅袅,吃完饭继续干活,晚上还夜战,搓苞米 一直干到晚上九点钟才回家,日复一日,吃的饭多睡得香,那时是生产队,家里穷的都没米吃了,我说回家,老爷不让,让我给他们做吃,最后那年十一下大雪,才放我回长,手脚都冻坏了,回家用茄杆洗了一个多月才好。总之这农村活,我是体验了一次,牢牢的在记忆中。
望着那家家的炊烟 袅袅,想想农村,真是好累,天天那么干,连米都不够吃,难阿。现在是包产到户了,老爷早已去逝了,舅舅也去世了,没啥亲人了,也没有再去那个地方了 ,只做灵魂的记忆吧。
如今农村已经很少能看到炊烟袅袅的画面。主要因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发生了变化。
由于煮饭都用电气化,现在基本上我们出发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电饭煲、电磁炉或者是煤气。那淘汰了以前烧煤和烧柴的年代。发生这个变化跟以下有几个原因的关系。
随着这几年电力的发展。国家的电力供应比较充足。对,电价就有下降。又促进了电器的发展。记得我小的时候电价都是要一块多1°电,现在基本上是六毛多1°电。
说这这几年电器的高速发展。但电器类的价格也在普遍的下降。农村也能消费得起这些电器产品。
随着这几年农村的发展,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的房子。都是为了为了卫生干净,已经慢慢把煤灶给淘汰掉了。那大家就没有去烧没了,或者去烧柴火的。烧煤和烧柴的话会把房子熏的乌漆嘛,黑,特别影响房子的美观度。
随着这几年的煤气的发展。现在每个镇上都有个煤气充装点。前几年农村是没有煤气充装点,所以大家想用也用不了,只能烧煤和烧菜。现在农村也有专业送煤气到家,农村老人家使用煤气也挺方便的。
我的家乡在山东,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人们已很少用柴火🔥做饭、取暖了,所以袅袅炊烟很少再见了,但我很怀念。
记得儿时,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望着远处的村庄,整个都笼罩在烟雾中。各家各户烟囱里冒出的股股白烟,温柔的升腾着,丝毫没有因寒风刺骨而欲快躲进屋的意思,还是那样自在的摇曳着,偶尔会随风拉成棉线,飘远了。
但是,总在低空形成一层云雾,笼罩着整个村子,包裹着整个村子……我已冻得不行,快跑回家,跑进我们的小厨房,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糊嘟,可暖和了。
长大后,离开家外出求学,驻足回首,挥手告别送别的父母,还有那家长的味道——燎烟味。远远望着我那熟悉的村庄,它又弥漫在烟雾中,等待着华灯初上,迎接外出劳作的人们了……?
我搞农村工作时,每天清晨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给人们带来无限美好的生机,狗儿叫,人欢笑,大人忙,孩啼哭,牛羊圈中乱蹦跳,农村的清晨是多么的美妙,农村我爱你,不知现在还可见到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晨景?
你的家乡农村,如今还能看到袅袅炊烟的画面吗?我来自贵州遵义的美丽乡村,我们那这已经很难见到袅袅炊烟了,不是农民都外出打工了,不是没人做饭了,而是我们这里做饭都用煤或电了。
曾几何时,农村那犬吠鸡鸣的声音,那袅袅炊烟的萦绕,甚是令人怀念的美丽!每天早上、下午,通过那白白的烟雾就知道哪家开始做饭了,哪家先做,哪家后做,哪家一直都比别家早?那种情景,想想都觉得温暖!
而现在呢?家家户户都不冒烟了。我们这里很多年前就用煤了,大家都不愿用柴火做饭了。一是因为煤便宜,二是为了省事。如果用柴火的话,得上山砍柴,柴干了才能烧,很麻烦。用煤就省心了,把砍柴背柴的时间用来做其它事,或打临工,挣的钱要买很多煤。
后来,不允许砍树,也不允许砍柴了,用柴火的更是绝迹了,其实那时候早已没人用柴火做饭了。现在很难见到生柴火的,除了冬腊月熏腊肉之外。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冬腊月都要熏腊肉,用柏树枝叶熏的腊肉最香,每到熏腊肉的时节,终于能看见袅袅炊烟之画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里现在做饭用煤的也很少了,大多数都用电了。为什么呢?第一、用电更省钱,每度电才0.46元;第二、用电更卫生,不像煤灰有污染。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只有在冬天烤炉子时才烧煤,平时不烧。但即时在农村,也有很多家庭用电炉烤火了。除了野外烧草,炊烟似的烟雾很难见到了。
八十年代,工人月薪几十元,能养活5口之家,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八十年代,“万元户”是对非常富裕人群的一个特定称谓。1985年,我所在的县城房产公司开发第一批商品房售价为每栋9000元,只有“万元户”才买得起。现在县城一套房要90万元。
那时,我父母在工厂上班,父亲是技术员,每月工资40-50元,母亲是工人,每月工资30元,家里共6口人,兄弟姐妹4人,每月不足100元的收入供我们读初中小学,还有吃穿日用。即使不吃不喝,也要10年才买得起一栋商品房。
那时,还是***经济时代,物资商品都要凭票供应,买肉要肉票,做衣服扯布要布票,买米要粮票,连买豆腐也要豆腐票。缝纫机、自行车更是一票难求,据说要县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那时的肉价为每斤1元钱,糙米每斤1角2分,精米每斤1角8分,豆腐每块1角钱。
我清楚地记得,为了保证我们的营养,父亲暑***时每天叫我早上去打“水豆腐”(豆腐脑),因为“水豆腐”不用票,而且便宜,一大砵只要5分钱,可作为中餐的一道“硬菜”,足够满足我们姐弟的食欲。有一天,为了赶早排上队买“水豆腐”,还没睡醒迷迷糊糊的我,在路上绊了一跤,不仅“水豆腐”全洒了,连装“水豆腐”的钵头也砸碎了,把我懊悔得直哭。
那时,看一场电影票价为1角钱,当时热播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电影票价翻倍为2角钱,看了一遍还想看两遍。吃一根冰棍5分钱,一根雪糕1角钱,一颗水果糖只要1分钱。现在看一场电影至少30元,冰棍、雪糕都要1元-2元以上,至于分币,已经从市场上消失了,农贸市场卖菜的老奶奶,也不在乎一角、两角钱了。
那时,我上初中住校,饭是定量供应,用粮票换饭票,菜金每个月5元钱。食堂菜价一般在5分钱-1角5分钱之间,最好的菜红烧肉、米粉肉2角钱一份。我通常都是打5分钱的***、冰菜和一角钱的炒豆角、炒茄子,一天的伙食费控制在2角5分钱。就这样,还是要从家里带一点“私菜”才能确保每个月不超支。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正题吧。八十年代,虽然月薪只有几十元,虽然物资少需凭票供应,但物价也便宜。除了买肉,吃穿用经常是几角几分钱就可解决问题。那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大多是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很少用到,10元是面额最大的货币,被称作为“大团结”,如果哪个在公开场合露出几张“大团结”,一定会被认为是“土豪”,令人刮目相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遵义节能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遵义节能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