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南端午节能回娘家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河南端午节能回娘家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南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一——吃鸡蛋 每年端午的时候,河南的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时候,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河南端午节习俗一——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挂钟馗像、挂艾草等。
1、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来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2、划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
3、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流传故事多而广。
4、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在河南当然也是家喻户晓的,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河南六月六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六月初六为民间的“天贶节”,而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有关,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唐僧师徒求取真经返回的时候,由于忘记了通天老龟的叮嘱,惹得老龟有些生气,一翻身其师徒以及经书全部掉进了河里。
接着便是唐僧师徒在大石头上晒经书的一幕,由于当天是大晴天,所以浸湿的经书很快就晒干了,相传那一天适逢农历六月初六,后来人们还将当时晒经书的石头命名为晒经台。
农历六月初六日河南民间因过节属性和方法不同,所以有六月六节、晒衣节、瞧夏节、神曲节、长工节、奠汤节等不同称谓。
(一)六月六节古称“天贶节”,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真宗洗澶渊之盟所起节日,是日皇帝要率百官行香,后传入民间,但失去原意,俗称“六月六”。是日,民间多以新麦面做捞面条、饺子和炒炒面吃,俗称“吃硬食”。据说吃了硬食水分少,可免洪涝灾害。吃炒面时,多将炒面下入沸汤内,添上红糖以治泻肚、祛湿热、除目疾、止腹痛。周口一带民间认为,六月六所吃的炒面,必须在这天天不亮时炒制、且炒制者一定要***衣服光着肚子,否则所炒之面便不治病。在汝南、上蔡一带民间,六月六吃炒面,传为纪念岳飞抗金之举,相传岳飞抗金收复蔡州(今汝南)时,蔡州群众曾给抗金将士送炒面以示慰问,故沿袭至今。
(二)晒衣(书)节旧时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故谚有“六月六,晒龙衣”。人们也“仿照”于此日晾晒衣物,以驱潮气。晒衣时,讲究一定要晾晒老人的“送老衣”,据说此日晒送老衣可延长老人的寿限。在开封居住的满族人,旧时还将放置于屋内西墙柜中的祖先皮塑和骨灰盒捧出,置于太阳下曝晒,俗称“晒祖”。此日,许多读书人也晾晒书、寺庙和尚晒经卷,故又称为“晒书节”。
(三)瞧夏节河南民间女儿夏季走娘家多选在六月初六日夏收完毕,俗称“瞧夏节”、“望夏节”或直称“闺女回娘家节”。瞧夏节时,出门的闺女尤其结婚未满三年的闺女要偕女婿回娘家探望父母。探望时要以新麦面所做的蒸馍、糖包、油食为礼品。人称“收罢麦,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也有父母带礼物去瞧看闺女者,许昌、漯河一带,父亲或伯、叔看望过门未满一年的女儿时多备纸扇两把,俗称“送扇子”。古以“六”为吉祥之数,两个六相叠,自然吉上加吉,故六月六一般探亲访友者也颇多,许多人家定婚也多选在这天。在豫南,还有婆家请已定婚未过门的媳妇来家小住,届时为其添上新衣,以增深感情,也称“看麦收”。今日瞧夏之俗仍行于各地民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端午节能回娘家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端午节能回娘家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