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生态环境修复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敦煌生态环境修复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敦煌成立文物保护所的时间是?
1944年1月1日。
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先生为首任所长。至此敦煌莫高窟收归国有,这是敦煌石窟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敦煌石窟劫难的结束。敦煌学也从单纯的藏经洞出土文献研究扩展到对敦煌石窟的研究。这也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学的专门机构,为全面保护、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础。
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是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其它文物机构的文博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旅游接待单位。
2017年5月,在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敦煌研究院成功晋级,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三批新增的3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
2020年8月,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敦煌莫高窟正式揭牌成立。研究中心打破传统文保单位单学科研究的工作模式,围绕敦煌文物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发起和组织保护领域国内和国际重大研究***。
1944年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管理和守护工作。1949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设置保护室(组),开始了对莫高窟的抢救修复和保护。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室随之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她是我国最早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5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壁画、塑像修复及工程加固为一体的科研实体。保护所下设环境研究室、分析研究室、修复技术室、档案信息资料室、图像处理研究室,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并设有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GCI)、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项目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已形成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及化学、物理、工程地质、计算机、林学、建筑、测绘、摄影、气象等多种学科,近50人的高、中、初级专业职称组成的保护科技及修复技术队伍。
并具有X衍射、X荧光、付立叶红外、偏光显微镜、全自动环境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分析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现所长由王旭东博士担任。
敦煌莫高窟为何修建在断崖上?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圣地异象说。据说在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建元二年(366)的一个傍晚,沙门乐尊云游经过鸣沙山在一出山丘旁休息时,突现奇像:整个鸣沙山被佛光笼罩,佛光中有千万尊金光闪耀的佛像若隐若现。
乐尊赞叹不已,连忙附身跪地虔诚祈祷,乐尊认为此地是佛教圣地,便主持僧众在此地开凿了第一座洞穴,并建造了佛像。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座西域地处戈壁沙漠的偏僻之地逐渐成为河西走廊中贸易中转的必经之地,世界各国商贾开始云集于此。
古时候商贾经商,最注重平安、财运,因此最信奉佛教。各地的商贾巨富便纷纷出资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尊崇佛教,莫高窟的石窟族群日渐壮大。在唐代时期达到巅峰,形成了“千窟争荣”的繁荣之势。
敦煌的莫高窟并不是一蹴而就建造而成的,它始建于十六国时的前秦,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数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
据考古学家考据分析,莫高窟选择在鸣沙山这种荒漠戈壁这种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敦煌地处荒漠戈壁之地,四周风沙所覆盖。
石窟中的佛像很容易被风沙所侵蚀,而鸣沙山的岩质是砂砾石,非常坚硬且耐腐蚀。敦煌石窟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河相望。每逢夏季东风吹来,三危山成为遮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而冬天到来,西风卷着风沙从石窟背侧袭来,拂过洞窟顶部,风沙又不会灌入洞内。
在整个戈壁滩中能寻找到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是十分难得的,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莫高窟饱经风霜洗礼千年而依然完好完好的保存大量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实在是中华民族之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生态环境修复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生态环境修复基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